周亚夫,汉朝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,因治军严谨受到汉文帝的赏识,并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,出将入相,风光无限。然而这之后的境遇却是急转直下,直落得个绝食而亡的下场,可悲可叹!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周亚夫的悲惨结局呢?
周亚夫(前199年-前143年)
周亚夫的发迹还要从汉文帝时的匈奴犯边说起。
公元前158年,匈奴的军臣单于受中行说的再三怂恿,决定兴兵犯境,分别从上郡和云中两路进军,劫掠边境。汉文帝闻警,急调三路人马,分别兵出飞狐、句注和北地抵御匈奴。文帝尚恐兵锋危及长安,于是又派遣刘礼驻兵霸上,徐厉驻兵棘门,周亚夫驻兵细柳。
话说过了数日,汉文帝亲自劳军,先后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,都是未经通报便直接入营,也未受到任何阻拦。刘礼、徐厉二将都是深居帐内,直到御驾进营,才知文帝来劳军,立刻率部来迎文帝,都显得面色慌张、局促不安。文帝虽不甚满意,但也未加申斥,待文帝离开,两营将士皆送出营门,拜辞御驾。
当文帝移驾至周亚夫的细柳营外时,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只见营门外面,甲兵林立,军容整肃,好似临敌一般,文帝正在暗暗惊叹之时,先驱侍从已回报文帝,说是车驾被营门兵拦住,无将军令,车驾不得入营。文帝于是取出符节,交于侍从,命他入营通报。周亚夫这才传令开门,迎文帝入营,在文帝御驾刚要入营之时,营门兵嘱咐道:“将军有约,军中不得驰驱。”文帝闻此,也只好按辔徐行。等文帝的车驾到了营门里,周亚夫才从容出迎,但却只是对文帝作了一个长揖,并未跪拜,说道:“甲胄之士不拜,军营之中当按军人之礼,请陛下勿怪!”文帝不禁动容,劳军已毕,文帝又嘱咐数语,然后便出营回宫。而周亚夫却并未出营相送,待文帝退出,仍然紧闭营门,严整如故。文帝见此景,不禁感叹道:“这才是真将军啊!霸上、棘门的将士,好似儿戏,怎可御敌,还是亚夫治军严谨,无隙可乘!”
周亚夫细柳成名,待匈奴兵退去,文帝遂擢升亚夫为中尉。三年后,亚夫的兄长胜之杀人获罪,爵位被夺,然文帝念周勃开国有功,便选亚夫继袭爵位,封为条侯。一系列的重用升迁,足见文帝对周亚夫的赏识器重,在文帝弥留之际,嘱咐太子刘启(即汉景帝)道:“周亚夫缓急可恃,如将来天下有变,尽可使他掌兵,不必多疑!”
汉景帝 刘启(公元前188年-公元前141年)
文帝可能是已经预感到自己死后,吴王刘濞必反,所以才给儿子留下了这样一个严谨持重的将才,而周亚夫也确实不负众望,在接下来的平定七国之乱中大展身手!
公元前154年,隐忍多年的吴王刘濞终于发难,联合楚王刘戊、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,打着“诛晁错、清君侧”的旗号向关中杀来。景帝闻变大惊,此时想起父亲的遗嘱,便立刻宣周亚夫入朝觐见,命他督兵讨逆,周亚夫直任不辞,景帝大喜,遂擢升亚夫为太尉,令其统兵出讨吴楚。
此时吴楚叛军主力正在攻打梁国,兵锋正劲,梁国独木难支。而这梁王刘武又是景帝的亲弟弟,所以他数次写信向景帝告急,请调周亚夫支援,景帝无奈,也只得催促亚夫驰援梁国。然而周亚夫却已事先制定好了退敌的策略,他向景帝上书献计道:“楚人剽悍,难于争锋,现只可将梁国舍弃,使他固守,待臣先断敌粮道,再一举击之,敌军必败!”
景帝此时尚需倚仗亚夫,便也只能让他依计而行,梁国的安危就只能靠梁王自己了。这刘武倒也并非庸才,见周亚夫不来驰援,虽然愤恨,但也无奈,只得靠自己了。他亲临战场,日夜激励士卒,一意死守,并选中韩安国协助守城,这韩安国也是个持重善守的人才。最终,梁国还真的被奇迹般的守了下来!
而此时的周亚夫已领兵走蓝田,出武关,进抵洛阳,直入武库,趁其不备,迂回到了吴楚军的后方,断其粮草。吴楚军闻听粮道被截,又惊又恼,遂回师与亚夫军决战,经几番鏖战,最终不敌,溃败而逃。亚夫遂指挥将士,荡平吴楚大营,吴楚兵无路可退,只得缴械投降。
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行军路线
平定吴楚七国之乱,周亚夫立下不世之功,班师回朝,风光无限。所谓“月盈则亏,水满则溢”,志得意满之时更应谨慎小心,收敛锋芒。可是周亚夫似乎不通此道,他在朝中还像在军中一样,不知对上恭顺,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把他一步步的逼入了绝境!
一日,汉景帝朝议废立太子之事,决定废掉太子刘荣,朝堂上,条侯周亚夫、魏其侯窦婴先后诤谏,力保太子刘荣。怎奈景帝心意已决,并未听从周亚夫和窦婴的进谏,最终还是将太子刘荣废掉,改封临江王。想那窦婴正是窦太后的侄子,论起辈分,景帝的儿子都是他的外甥,无论立谁为新太子,窦婴也是他的舅舅,不太可能出现立场问题。但你周亚夫就不一样了,你不姓刘,也不姓窦,你现在极力拥护太子,就等于反对未来的储君,而你又是战功显著的将军,当世罕有敌手,你既然已表明立场,自然不能留你!
或许周亚夫想不到这么多,自古废长立幼,取乱之道,他作为一个臣子,也只是在尽他的职责罢了。但是,政治有时比战场还要凶险,杀人于无形,不知不觉,刀子就可能已经架到你的脖子上了。这次力保太子已经为周亚夫埋下了杀身之祸,景帝也因此对周亚夫提高了警惕,逐渐疏远了。此时丞相陶青病免,景帝便擢升周亚夫为丞相,所谓的“出将入相”,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兵权。
可叹周亚夫仍未窥破玄机,还是一味地顶撞景帝。景帝先后就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将的封王问题和他商议,没想到他不仅坚决反对,还拿出高祖“非刘氏王者,天下共击之”的遗训据理力争,惹得景帝大怒,周亚夫也赌气称病辞官,景帝竟不挽留,立刻准了辞请。虽说屡次犯颜,但此时的景帝还是念在他平乱有功,暂时没想动他。
然而梁王刘武却是一直对周亚夫怀恨在心,想那梁国虽然守住,也是九死一生,而周亚夫见死不救,刘武岂肯放过他,恰逢亚夫屡触逆鳞,刘武便经常伺机向景帝说他的坏话。所谓“不怕没好事,就怕没好人”,梁王的话进一步加深了景帝的疑虑,终于,景帝决定最后试探一下周亚夫。
一日,景帝在宫中设宴,邀请亚夫赴宴,亚夫奉诏入宫,行了拜谒礼,景帝便令其入席,并与亚夫聊了数语。宴席排摆已毕,亚夫面前只摆了一整块的大肉,别无它食,景帝令亚夫进食,可却未给其准备切肉的刀子和筷子。亚夫暗思这必是景帝有意戏弄,不免怒意勃发,但他毕竟不敢向景帝发怒,便顾视席间侍者,喊道:“可取箸来!”哪知这侍者早已由景帝叮嘱,装聋作哑,对亚夫的话全然不顾。亚夫见侍者无动于衷,正要再次发作,偏景帝此时向他笑道:“这还不能使君满意吗?”亚夫又恨又愧,不得已起身下拜,免冠称谢。哪知景帝才说了一个起字,亚夫便立即起身,转身离去!景帝无奈目送亚夫出门,不禁叹息道:“此人绝非少主之臣啊。”此时景帝杀意已决。
此宴之后,周亚夫常郁郁不乐,老态日显。其子恐父年老,便预做准备,提前购买了五百付甲盾,用作护丧仪器。但私置甲兵是被朝廷严禁的,所以便有人揭发周亚夫私制兵器,意图谋反,而此次汉景帝不会再放过他了!
周亚夫在接受审问时,却一言不发,官吏无奈,只得如实禀奏景帝,景帝怒斥道:“我何必要他对答呢!”遂将周亚夫移交廷尉,廷尉问亚夫道:“君侯何故谋反?”亚夫此时方才辩解道:“我儿子买的都是送葬的用具,怎能是谋反呢?”哪知廷尉竟讥笑道:“君侯就是不在地上谋反,也是要到地下去谋反,不必再言!”周亚夫生性高傲,怎受得了如此揶揄,索性瞑目不言,也不进食,一连饿了五天,终至呕血数升,气绝而亡!
纵观周亚夫一生,治军细柳,平定吴楚,军事才能毋庸置疑,但其功成名就之后自满自足,虽能谨守臣子的节操却不知对上恭顺,缺少基本的政治敏感性,屡触逆鳞,终至绝食而亡,确实可悲可叹!
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[5]。汉文帝后二年,袭父爵为绛侯。开始,周亚夫做河内(并非今越南河内)郡守,当时有个老妇人许负,以善于看面相著名。有次,周亚夫请她到自己的官府中,为自己看相。许负对他说:“您的命相比较尊贵,三年之后可以封侯,再过八年,就可以做丞相了,地位显贵了。但您再过九年,就会因饥饿而死的。”[6]
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,他说:“我肯定不会被封侯的,因为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,即使他死了也会让侄子继承,排不到我。说我饿死也不可能,因为既然我尊贵了,又怎么会饿死呢?”
许负说她只是根据面相得出的结论,她还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:“您的嘴边缘有条竖直的纹到了嘴角,这是种饿死的面相。”周亚夫听了,惊讶不已。
事情也有凑巧的时候,过了三年,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。文帝念周勃对汉朝建国立下战功,所以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,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。大家一致推举了周亚夫,所以周亚夫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。
细柳阅兵
公元前158年(汉文帝二十二年),匈奴进犯北部边境,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。为了警卫京师,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。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,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,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。
文帝为鼓舞士气,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。他先到灞上,再到棘门,这两处都不用通报,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,军营都主动放行。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,迎接时慌慌张张。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。
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,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。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,在告知皇帝要来慰问后,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:“将军有令,军中只听将军命令,不听皇帝诏令。”等文帝到了,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,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。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:“将军有令: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。”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,不让马走得太快。到了军中大帐前,周亚夫一身戎装,出来迎接,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:“介胄之士不拜,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。”文帝听了,非常感动,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。
劳军完毕,出了营门,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:“这才是真将军啊!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,简直是儿戏一般。如果敌人来偷袭,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。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?”好长时间里,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。
一个月后,匈奴兵退去。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,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,掌管京城的兵权,负责京师的警卫。
后来,文帝病重弥留之际,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:“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,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。”文帝去世后,景帝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。
公元前154年(汉景帝三年),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、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,打出“诛晁错、清君侧”的旗号。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,领兵平叛。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,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,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:“楚军素来剽悍,战斗力很强,如果正面决战,难以取胜。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,从背后断其粮道,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。”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。
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。到了灞上时,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,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,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。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,走蓝田、出武关,迅速到达了雒阳,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。
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,梁王向周亚夫求援。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(在今山东巨野西南),坚守不出。梁王再次派人求援,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。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,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,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。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,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。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,但几次挑战,周亚夫都不出战。
一天晚上,营中突然发生混乱,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,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。一会儿,混乱自然就平息了。几天后,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,声势浩大,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。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,由于有了准备,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。
叛军因为缺粮,最后只好退却,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,取得胜利。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。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,战争结束后,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。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,和他结下了仇。七王之乱的平定,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
在公元前152年(汉景帝五年),丞相陶青有病退职,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。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,有一次,汉景帝要废掉刘荣,刘荣是栗姬所生,所以叫栗太子。但周亚夫却反对,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。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,每次到京城来,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,对他也很不利。
后来,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。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,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。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,但景帝不愿意,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。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,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,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,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,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。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,周亚夫说刘邦说过,不姓刘的不能封王,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,如果封王信为侯,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。景帝听了无话可说。
在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,景帝非常高兴,想封他们为侯,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,但周亚夫又反对说:“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,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?”景帝听了很不高兴:“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!”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。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。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。
此后,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,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,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。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,景帝笑着对他说:“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?”周亚夫羞愤不已,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。景帝刚说了个“起”,他就马上站了起来,不等景帝再说话,就自己走了。景帝叹息着说:“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?”
周亚夫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,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,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,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。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,还不想早点给钱,结果,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,要谋反。景帝派人追查此事。
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,询问原因。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,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,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,便向景帝报告了。景帝很生气,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。
廷尉问周亚夫:“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?”
周亚夫答道:“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,怎么说是谋反呢?”
廷尉讽刺道:“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,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!”
周亚夫受此屈辱,无法忍受,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,被夫人阻拦,这次又受羞辱,更是难以忍受,于是闭食抗议,五天后,吐血身亡。
主要成就
周亚夫在军事上有三大贡献,一是改变了以车骑为主的战术,提出,短兵、利刃、鲜护的方略,使之更利于迎战匈奴骑兵。二是,声东击西,布疑兵于山西、河北,主力却出宁夏、甘肃,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顾,一战将其击溃。为后来汉武帝彻底扫除侵边的匈奴,奠定了基础。三是,以少胜多平定七王之乱[7]。当时七国之军有五十万,汉朝廷仅有军十万,周亚夫力排众议,派三千奇兵袭敌粮道,尽夺其粮草。七国不战自败,联军回封地的能力也没有了。七国之乱遂平。
周亚夫(前199年-前143年),沛郡丰邑(今江苏丰县)人,西汉时期的军事家、丞相。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,军事才华卓越,在吴楚七国之乱中,他统帅汉军,三个月平定了叛军,拯救了汉室江山。后被冤下狱,闭食自尽。[1] 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儿子。汉文帝后二年,袭父爵为绛侯。[2] 开始,周
周亚夫像亚夫做河内郡守,限于自己的条件,周亚夫没有当王侯丞相的野心。当时汉人老妇人许负,以善于看面相著名。有次,周亚夫请她到自己的官府中,为自己看相。许负对他说:“您的命相比较尊贵,三年之后可以封侯,再过八年,就可以做丞相了,地位显贵了。但您再过九年,就会因饥饿而死的。”[4] 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,他说:“我肯定不会被封侯的,因为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,即使他死了也会让侄子继承,排不到我。说我饿死也不可能,因为既然我尊贵了,又怎么会饿死呢?”[5] 许负说她只是根据面相得出的结论,她还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:“您的嘴边缘有条竖直的纹到了嘴角,这是种饿死的面相。”周亚夫听了,惊讶不已。[6] 事情也有凑巧的时候,过了三年,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。文帝念周勃对汉朝建国立下战功,所以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,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。大家一致推举了周亚夫,所以周亚夫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。[7] 细柳阅兵公元前158年(汉文帝二十二年),匈奴进犯北部边境,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。为了警卫京师,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。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,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,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。[8] 文帝为鼓舞士气,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。他先到灞上,再到棘门,这两处都不用通报,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,军营都主动放行。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,迎接时慌慌张张。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。[9]
周亚夫半身像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,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。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,在告知天子要来慰问后,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:“将军有令,军中只听将军命令,不听天子诏令。[11] ”等文帝到了,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,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。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:“将军有令: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。”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,不让马走得太快。[12] 到了军中大帐前,周亚夫一身戎装,出来迎接,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:“介胄之士不拜,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。[13] ”文帝听了,非常感动,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。[14] 劳军完毕,出了营门,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:“这才是真将军啊!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,简直是儿戏一般。如果敌人来偷袭,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。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?”好长时间里,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。[15] 一个月后,匈奴兵退去。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,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,掌管京城的兵权,负责京师的警卫。[15] 后来,文帝病重弥留之际,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:“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,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。”文帝去世后,景帝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。[16] 平定七国
周亚夫平七王之乱图公元前154年(汉景帝三年),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、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,打出“诛晁错、清君侧”的旗号。[17]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,领兵平叛。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,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,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:“楚军素来剽悍,战斗力很强,如果正面决战,难以取胜。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,从背后断其粮道,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。”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。[18]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。到了灞上时,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,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,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。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,走蓝田、出武关,迅速到达了雒阳,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。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,梁王向周亚夫求援。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(在今山东巨野西南),坚守不出。[19]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,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。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,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,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。[20] 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,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。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,但几次挑战,周亚夫都不出战。时间一长,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。[21] 一天晚上,营中突然发生混乱,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,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。[22] 一会儿,混乱自然就平息了。几天后,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,声势浩大,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。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,由于有了准备,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。[23] 叛军因为缺粮,最后只好退却,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,取得胜利。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。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,战争结束后,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。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,和他结下了仇。[24] 七王之乱的平定,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悲剧结局在公元前152年(汉景帝五年),丞相陶青有病退职,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。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,有一次,汉景帝要废掉刘荣,刘荣是栗姬所生,所以叫栗太子。但周亚夫却反对,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。[25] 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,每次到京城来,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,对他也很不利。[26] 后来,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。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,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。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,但景帝不愿意,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。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,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,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,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,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。[27] 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,周亚夫说刘邦说过,不姓刘的不能封王,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,如果封王信为侯,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。景帝听了无话可说。[27] 在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,景帝非常高兴,想封他
周亚夫们为侯,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,但周亚夫又反对说:“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,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?”景帝听了很不高兴:“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!”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。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。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。[28] 此后,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,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,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。[29] 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,景帝笑着对他说:“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?[30] ”周亚夫羞愤不已,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。[30] 景帝刚说了个“起”,他就马上站了起来,不等景帝再说话,就自己走了。景帝叹息着说:“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?”[31] 周亚夫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,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,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,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。[32] 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,还不想早点给钱,结果,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,要谋反。景帝派人追查此事。[33] 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,询问原因。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,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,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,便向景帝报告了。景帝很生气,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。[34] 廷尉问周亚夫:“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?”[35] 周亚夫答道:“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,怎么说是谋反呢?”[35] 廷尉讽刺道:“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,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!”[35] 周亚夫受此屈辱,无法忍受,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,被夫人阻拦,这次又受羞辱,更是难以忍受,于是闭食抗议,五天后,吐血身亡。